养护 | nars水景实例 |
|
景观设计 | 海绵城市 |
|
||||
|
||||
传统除藻技术:物理方法 目前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或人工打捞、黏土絮凝和遮光技术等方法。物理法是表现得最为直接的一种除藻手段,它直接清除水体中的藻细胞,使水体透明度上升,从感官上消除了水华现象。其优点是不会产生二次污染,无毒、副作用。但是由于使用中需要昂贵的成本及人力费用,因此该方法只局限使用于面积较小的水体或大水体的局部水域。
机械除藻 通过该方法, 在2001年4月至2002年11月的351天里共处理富藻水42648m3,折合清除水华蓝藻干重为460.83t,相当于从水体中去除了氮37.33t、磷2.71t、钾2.49t及粗有机质200.32t,重金属铅2.289kg、砷2.23kg、汞2.3kg、镉0.51kg。可见,通过机械方法清除水华蓝藻,对控制蓝藻污染可以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,但是如果在水华暴发前期加大机械清除蓝藻量,则对控制后期水华暴发可以起更明显的作用。由于机械除藻成本高、效率低,且大量藻细胞打捞上来以后无法及时、有效地处理,目前滇池已经不再大规模使用此方法。 黏土除藻 黏土由许多种矿物质及杂质所组成,包括高岭土、伊利石、绿泥石及滑石等;杂质包括石英、各种铁矿、数种重金属、钙及镁的碳酸盐和硫酸盐及有机质等。黏土来源充足,具有天然无毒、使用方便、耗资少等特点,曾一度受到欢迎。早在1997年,就有专家在《Nature》上撰文指出,使用黏土除藻可能是治理藻华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方法。但到目前为止,黏土除藻技术还局限于海水体系的研究和局部应急处理。面对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淡水资源,许多应用于淡水湖泊中的黏土除藻尝试都没有成功。此外,即使黏土在淡水中可以絮凝沉降水华,但由于该技术的定位是一种应急处理措施,不能防止浅水湖泊藻类的泛起、底泥的二次污染和来年水华的复发,因而仍然难以在淡水湖泊中广泛使用,其关键问题是治标不治本。
超声波除藻 引起水华的微囊藻藻细胞内有许多充满CO2气体的小泡,称之为伪空胞。微囊藻可以通过自行调节伪空胞内气体的含量,从而达到在水体中上浮/下沉的目的。在温度、光照适宜的时候,大量微囊藻聚集起来上浮至水面0~20cm的位置,形成肉眼可见的水华现象。超声波除藻技术利用超声波振荡击碎微囊藻体内的伪空胞,使伪空胞内的气体释放出来,失去上浮/下沉调节能力的微囊藻由重力作用下沉至湖底,并最终因缺乏光照而死亡。超声波除藻技术目前只适用于小水体的应急除藻,国内尚无有效案例报道。 遮光技术 主要是通过在湖面覆盖遮光板控制全湖藻类增殖。采用塑料制浮板遮光,覆盖面积为水面的50%~60%。遮光一个月左右微胞藻属消失,湖水明澈透底。此外,COD下降50%,pH值及溶解氧也显著减少,保持在4mg/L以上。在改变水色和藻类种类组成上卓为有效,但由于该方法限制较多,应用实例十分少见。
|
附:nars河湖控藻抑藻技术
|
|||
|
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