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护 | nars水景实例 |
|
景观设计 | 海绵城市 |
|
||||
|
||||
三大湖泊形势堪忧 近年来,我国有害蓝藻水华频频爆发,尤其是2007年,滇池、巢湖、太湖相继爆发了规模大、持续久的蓝藻水华,严重影响了湖泊沿岸地区居民的正常生活。随着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剧,由藻类引起的水华现象已成为富营养化水体的表征之一,由此带来的水质进一步恶化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等结果更是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。 据统计,我国60%的湖泊呈富营养状态,并伴随着藻类水华的发生。形成藻类水华的优势种主要为铜绿微囊藻。大面积的藻类暴发,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,不仅影响了水体景观、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,而且藻毒素更已经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,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控制蓝藻水华技术。 水域面积和水量的减少,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湖泊自然净化和其他生态功能。一增(污染物排放量增加)一减(净化能力和生态功能),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,生物多样性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,不少湖泊由草型湖泊转变为藻型湖泊。太湖、滇池、巢湖蓝藻大暴发就是最典型的表现。近30年来,湖泊水质几乎每10年降低一个等级,不少地区已达到严重危及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程度。
滇池
滇池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,蓝藻水华暴发的次数越来越多,面积越来越大,1999年达到最高峰,水华覆盖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,厚度达到几十厘米。 太湖 太湖“蓝藻污染”暴发的主要区域为梅梁湖。1-4月份偏南风较多,使得太湖内其他湖区的藻类易于向梅梁湖集中。随着未来几个月气温升高,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。
安徽巢湖 安徽省巢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,蓝藻频发。2003年8月,巢湖东半湖炀至巢湖闸段蓝藻暴发,遍及湖心,最厚的地方深度达1米以上,有浪无波,几乎形成冻湖。2006年6月,巢湖水域再次出现大面积蓝藻,使湖水呈翠绿色、粘稠状。
![]() ![]()
|
附:nars河湖控藻抑藻技术
|
|||
|
||||